最终死亡结局什么意思?
在医学上死亡有两个含义:一是生物学死亡,有严格的科学标准,这时机体内包括心脏在内的血液循环、呼吸、脑干在内的神经中枢、全身组织器官均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即使及时采取一切抢救措施仍不能复生,常表现为尸体征象如尸僵、尸斑、尸冷以及尸体腐败等;二是法律学上死亡,在抢救过程中可根据各种临床标准来判定,具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下面的介绍中,死亡特指法律学上的死亡。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对于心脏跳动停止的患者,心肺复苏的开展使得患者循环、呼吸得以逆转,而神经中枢的复苏决定患者能否恢复自主循环、能否复活。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临床上对于神经系统损害的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化,因此形成了现代脑死亡标准。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心脏死亡与脑死亡是同步的,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但脑干仍可处于短期功能维持阶段,反之,对于一部分急性脑外伤、脑血管病患者,尽管神经中枢已经不可逆损害,处于脑死亡状态,但心脏仍在跳动。因此,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死亡结局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未到达医院之前的可逆转阶段,即终末事件,二是到达医院之后,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心肺复苏仍不能恢复循环的状态,即最终死亡结局。
终末事件包括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无脉搏、昏迷以及各种不可逆转的器官功能损害。最终死亡结局包括循环不可逆停止、脑死亡两种。对于循环不可逆停止的判定,指南认为:在终末事件发生1小时以后,经过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仍不能恢复循环,可判定患者循环不可逆停止。对于脑死亡的判定,指南认为:对于急性脑损害的患者,尽管循环仍然存在,但在终末事件发生1小时后仍处于不可逆昏迷状态,此时神经系统的评估符合脑死亡标准,则可判定为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