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工业2.0?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建设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国家投资重点放在了能源、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上,以军需为中心的民用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70年代末,中国基本建立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中国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工业化启动时期(1949-1980年)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一是传统部门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传统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三是规模经济学的特征明显四是工业集中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当中五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
这个阶段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一五计划提出了“工业化”的口号,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在这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进工业化,实施政策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尽管也引进过西方技术和设备,但总体上来说传统部门(农业、采掘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现代部门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薄弱。
(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1981年至20世纪末)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实现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同时实施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摆脱困境,国家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同时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加快自身工业化步伐。
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阶段的工业化是在国际分工链条中靠低附加值环节获取利润,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水平不高,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主导。虽然这一阶段的GDP增长率很高,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是很高。
(三)工业化转型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速换挡,工业化进入后半期,供给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相互交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深入推进,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个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而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升级改造的任务。同时,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时期的工业化,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引领的工业化,也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