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蛇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山蛇就是蝮蛇,又名蝮、虺、蝰蛇等,属有毒蛇类。 《黄帝内经》称“蝮”(《素问·五藏生成篇》);“虺”(《灵枢·小针解篇》)“蝰" (《灵枢·厥病篇》)。《神农本草经》中谓之“蝮”,谓其“味酸平,主伤中,风痹,四肢拘挛,腹中有虫癖症,可作脯食。生川泽。” 梁代《本草经集注》中说得更为具体些:“出西巴郡,今江南有之。形圆色青黑,有毒。疗风痹痛,利五脏,除心下急痞积,散胸中瘀结,治疟,除蛊毒。”唐代《新修本草》云:“形长色黑,有毒。主治诸风痹、恶疮、痈疽、疝气。”“主寒热,发痉疹,疥癣,瘰疬,头风,风痹,手足不遂,口眼歪斜。” 明代《本草纲目》中列出了它的许多别名:“蝮、蝮蛇、五条筋、百节蛇、饭铲头、鸡肠蛇、弓腰蛇、园环蛇、乌梢蛇、水赤尾、水蛇、血蛇、黄汗斑蛇。”并介绍了它的药性:“蛇身色玄,首尾青黑。气腥臭。味辛辣而麻。”还指出:“按:蛇类多阴毒,惟此蛇阳毒,故能入阳明胃府。” 清代《医林纂要》中指出:“味甘、辛、淡,性凉。”“凉而不寒,甘而不燥。”并指出它可以治疗热病。 对山蛇的功效与作用,历代古书还有如下记载: “祛风湿,通经络,消瘀血。”(《中国药典》) “祛风,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药大辞典》) “祛风湿,活血脉。治风湿顽痹,腰膝酸痛,中风偏瘫,口眼喎斜。”(《中华本草》)
现在药理研究证明:山蛇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锌、铜、锰、碘、硒等成分,还具有抗应激、抗氧化、抗肿瘤、免疫功能调节、降压等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眠的作用,对周围神经有松弛功能,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因此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后遗症、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