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留名是何生肖?
“代”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最高一等为王。 《礼记·曲礼下》有言:“天子之五岳,诸侯之四岳。”其中五岳分别指泰山、华山、衡山、天山(今山西省大同市北)、恒山;四岳则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岳中的山都是“一”字排列,而四岳则是“二”字排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因为五岳中每座山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山”字,在周王朝及之前各个朝代,“山”字都要去声(读shān)。比如《诗经·大雅·韩奕》中有“山川巍巍”,其中的“川”字就去声;《春秋·僖公二十六年》中有“晋侯复归”,“晋侯”的“晋”字就去声。所以五岳之首的泰山也叫天山东岳,简称“岱”或“岱宗”。 不过到了秦统一天下后规定小篆字体,山字头“巛”变成了“川”,且去声字都变成阳平字,也就是现在的第一声。因此泰山的别称就变成了“岱”或“岱宗”。
四岳中的华山、衡山、恒山,因为每座山的名字里面都没有“山”字,所以秦灭周后,这三座山的称呼就没有变化了。唯独北岳恒山由于“恒”字的偏旁变了,从“山”字旁变成了“日”字旁,读音也由去声变成了阳平音,于是又成了“恒”。 而新增加的嵩山因为在周公制礼作乐时属于藩国,所以在周代时名称没有变化。 后来秦灭韩、赵、魏,将这些地区的山都归属中央直管,并且将原来各藩国的方言统一为秦国方言,这些山的称谓也就全部变成“山”字了,其中就包括现在河南的中原地区。
总之,在周代及之前的时代,中原地区的人是不叫自己居住的山为“岳”的,而是叫“宗”或者“岱宗”。比如《诗经·鲁颂·駉》中有“徂徕惟齐”,其中的“徂徕”其实就是“徂邑”,就是今天山东省泰安市东北的徂徕山,而不是今天的莱芜市南部、新泰市东北部的徂徕镇。另一首《鄘风·竹竿》中有“济淄”,说的就是今天的黄河与淄河会流处一带,这个位置的齐地名又叫“济阴”“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