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什么成语?
乐善好施,读音:lè shàn hào shī,解释:乐、好:喜爱、高兴;善、施:好事情。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好行善事,乐于施舍。出自 《史记·乐书》。
成语典故
“乐善好施”最早见于《史记.乐书》。文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 之序也。……乐者,善而不染,易而无私,行而不流。……故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礼官有卿,……,而况圣人乎! 且天之生物也, 以此正之, 以此养之; 无求于其政。乐者,善天之和,而厚,行也;礼者,中和之节也; 得如此而灭去之,无乃过乎?”文中说: “礼 (秩序) 、乐 (和合) ,其原本在人心。人心好乐,那善与恶,行善,不染流俗; 性恶好礼,礼虽繁文尽失,但心存秩序,自然言行不过礼数。人心兼有善、恶, 喜乐与好礼并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善为礼芯,礼为善表; 乐由心生出礼,礼寓于乐,所以乐可统率礼。”
故乐善指乐行善良, 好是喜好。乐善好施 (爱行善事,乐于施舍) ,乐善好施是 有余力的君子、士大夫们行善的品德。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利他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有求也。由是观之,今人之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善心、好善心,要重视并发挥仁心、善心和好善心,行善就是由此。孔子曰: “泛爱众”, “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矣”, “推己及人”行善,尽己之爱利之心,由亲疏远近推己及人行善、好施。
墨家主张兼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 ,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乐善好施是兼爱的表现与结果。法家主张“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兼爱和法是行善好施的原则。 (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