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吃什么饭?

嵇佩谊嵇佩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吃”在生命早期的重要性,远超过你的想象...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蜜糖的秘密》(The Secret of Honey),对“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了解,这里分享给各位爸爸妈妈们。 我们可能都知道“吃饱了才会努力”这样的道理,但片中的研究却表明: “先饿着再吃东西”这个行为,实际上会改变与进食相关的一些大脑区域和激素的分泌。这些变化会让孩子们更容易变得贪吃、挑食或暴饮暴食。 在片中,研究人员给40个7-12岁的孩子吃了含有巧克力味剂的食物颗粒并测量了他们的唾液。然后,让孩子们单独呆着,每30分钟监测他们一次,直到他们想吃额外的食物为止。 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吃饱,光看孩子自己说的“饱”或不“饱”并不准确。因为饥饿感和饱腹感是大脑里多个不同区域的神经信号协同作用的结果。 而片中所显示的测试孩子的方法则是比较科学的。 如果一个孩子被试者第一次的测试食物后,说“不,那个我不要”;但是在随后的几次测量中,却又发现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一数据将不会被收录到实验结果里。 因为人类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当身体感受到饥饿时,会通过内分泌系统释放饥饿信号,而大脑也会发送相关的信息。 这时候,如果孩子们看到喜欢吃的食物,就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感受,让大脑再次接收“饱”的信号。

这个过程其实是会反复循环的——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判断自己是真的饿了还是“馋”了,所以很容易会产生“乱吃”“猛吃”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在孩子的体内产生一种激素变化,这种变化又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吃饱了”的信息。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规律饮食】的基础上。 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孩子突然变得异常贪吃了,这时候你应该反思的是:从上次给孩子喂食到现在,期间孩子自己是否有吃过任何食物?(哪怕只是一包饼干!)

因为只有【有规律按时吃饭】的孩子,体内的激素分泌才能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反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孩子,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变得极不稳定,进而导致激素水平的混乱,最终让孩子变成“贪吃的胖子”或是“厌食的病娇”。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对某些食物的厌恶感。

例如,有的妈妈对于孩子的牛奶咖啡混饮习惯非常反感,即便孩子只是偶尔喝了一次,妈妈的反应也能大到让你吃惊: “你怎么可以喝这个!”;“你居然还敢喝咖啡!”;“你知不知道这样会致癌啊!” 虽然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样的方式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会对幼儿期的孩子产生影响。

如果孩子发现家长对于食物的态度总是带着负面的情感,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对进食这件事带来负面的情感。 相反,如果父母能坦然地告诉孩子,自己对于某类食物的偏好,并且解释原因(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让孩子学会理性对待食物的方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