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哪儿经济好?
我国高铁建设之初,即充分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性,及高铁线路通过地区的地貌条件等因素。 考虑到大部分高铁线路是跨地区的,因而会考虑减少沿线地区的人口密度,以节约用地,并尽可能少得破坏自然环境(比如云贵地区的岩溶地貌);同时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可能得多地经过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群,如京沪高铁不仅连接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也尽可能地连接了华东和华北的众多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发展。
当然,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修建成本最高的路线并不是最适合的经济带分布的。我们也能看到有些铁路因为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太大而不得不采用价格高昂的隧道方案通过。
中国的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2013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城镇化率超过53%。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的辐射能力越来越受重视。
而大城市的辐射半径有多大?这与这个城市“1小时高铁经济圈”有关: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有多大、多密集、多发达、多完善,这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就有多大、辐射效应就越明显。
从目前看,北京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其1小时高铁经济圈城市包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覆盖了京津冀地区的河北和天津绝大部分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经济圈正逐步成型。天津、石家庄也与北京同在“环渤海、环渤海湾经济区”,与北京一起成为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包括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嘉兴市、湖州市等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形成“菱形经济圈”,是我国区域一体化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最好的地区之一,“菱形经济圈”成为我国“高铁经济圈”中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
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包括广州(中心城区)、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清远市、韶关市等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广州在这些城市中经济总量居首且领先幅度较大,因此,广州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珠三角地区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网)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越来越小,各国及各地之间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联系越来越便捷,一个以各国、各地之间的相互依存为基础,以经济互利合作为核心,以交通和通讯技术为纽带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也正愈演愈烈。经济区、经济圈、城市群不断涌现,不仅改变了区域及全球的经济格局,更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我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高铁网络的逐步拓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半径在1小时左右,由多个毗邻城市组成的“高铁经济圈”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上,主要节点城市都成为“高铁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已累计有7655公里的高铁线路开通运营,未来5-8年还将建成约1.1万公里,按照每1公里造价1亿元计算,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投资约2万亿元。作为大运量、快速、安全、环保、经济的出行方式,高铁极大的缩短了时空距离,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有效的聚集和扩散,使沿线地区和站点周边成为区域内经济增长迅速和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同时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和运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沿线经济带和“高铁经济圈”不断涌现。
我国高铁经济圈的特征和影响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引擎,高铁经济圈呈现出新的增长极、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新的产业格局三大显著特征:
——新的增长极:高铁经济圈将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城市,以1小时通勤圈或交通圈连接起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等城市为半径的“同城效应”网络。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搭建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在区域内优化产业分工、统筹区域规划、统一环境保护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随着人口聚集和收入的增加,区域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产业需求等有效需求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和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新形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京津冀作为重点区域,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1年底,以北京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万,分别占京津冀地区的54%和46%。2011年,1小时高铁经济圈的GDP总量达到了1.95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的54%。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以及环渤海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逐步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生产向生产和生活并重转变。高铁经济圈有助于中心城镇与周边中小城镇在产业、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和互补,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周边中小城镇合理疏散,发挥中心大城市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的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组团式、立体化城镇发展模式。目前,我国高铁经济圈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随着高铁网络和覆盖区域的不断增加和拓展及高铁经济圈内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生态保护等的不断完善,高铁经济圈将推动我国城镇化从数量型扩张为主向质量型提高为主转变(例如城市规模合理控制、人口就业居住更加均衡等),由粗放、无序和低效率向集约、有序和高效率发展转变。
——新的产业格局:高铁经济圈使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地区之间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周边地区产业的集聚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集聚化和融合化发展,逐步形成高铁沿线制造业为主、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为主和跨区域旅游休闲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例如,以北京为中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内的河北省工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的比重达到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只有26%;而北京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有1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4%,形成了河北制造业和北京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了产业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