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市花是什么花朵?
1986年3月20日,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确立梅花为杭州市城市的议案”。 原议案写道:“梅是杭州的市花。由于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杭州的梅花独具风格。特别是着花数量之多、品种之佳、花期之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每年农历冬末春初之际,百花凋零,惟有梅花独秀,花姿轻灵,芬芳淡雅。 为此建议将梅作为我们这座古城的象征,成为我们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并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渠道加以广泛宣扬,使人们产生‘梅香沁脾’、‘梅开吉祥’的美妙意境,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西湖雪梅’名扬天下,为杭州争光添彩!”
不过,在1986年的那个冬天,杭州并没有下雪。于是,当春天到来时,市政府办公厅派人前往西湖北山植物园引种梅花的李渔园进行实地核查,结果只见到两三株含苞待放的梅花。当时负责种植养护的园丁说,他小时候在这里随父亲栽种梅花的时候,虽然也是早春二月,但常能看到满树盛开的红梅。 后来,又有人提议以“牡丹”取代“梅花”做杭州的市花。理由是,“牡丹”符合“花开富贵”的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而且,洛阳牡丹闻名于世,而洛阳恰好也在正月前后开花,比梅花要早。
其实,早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洛阳牡丹就开始闻名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宫廷里就有种植。到了五代的后周时期,皇帝崇文尚武,提倡民族自豪感,认为“牡丹”这个名字带有“草民”之气,有辱国威,遂下令将“牡丹”一律改名“木芍药”。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喜欢上了“木芍药”这个名称,还把它写进诏书之中。于是,“木芍药”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其实,“木芍药”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牡丹”。 有趣的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有人提出“牡丹”之名欠雅,应该恢复“牡丹”原名。理由是这样的:“夫花木之名,称贤者以为美称,如梅之称梅香、兰之称香草,此则不害其为植物而美名矣。至若牡丹谓之牡丹,芍药谓之芍药则固其叶形气味同类,自是草本,而名实未诬,且久矣。”
到明末清初时,文人墨客多喜用“牡丹”二字。据说是因为这个缘故,朝廷下令将北京城内外所有名为“牡丹亭”的地方通通改名为“牡丹阁”。 清康熙年间,皇太后生辰即将临近,大臣们拟稿请旨,打算在宫中培植牡丹。但由于技术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于是,他们在御花园内栽种了其他花草,并在花前竖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诗:“太液池边御幄成,内廷风露艳芳菲。青阳启节乾坤朗,玉宇无尘雨露稀。翠萼凝霜红绽晚,丹丘染秀碧桃微。天家仁德归草木,百草丛中万卉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