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报出的很多?
这个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是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想要推出自己的第一篇研报,在没有任何积累和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单纯从内容质量上考虑,肯定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并且由于是第一次出研报,研究方法是否得当、思路是否有纰漏都有可能影响报告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研究所的品牌口碑,所以这样的研报虽然可能量不大但是质量高、价值含量大; 但是对于已经成立多年的传统研究机构来说,发布新的行业或主题研报就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了,因为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可以支撑多个研究方向的专家队伍,而且在之前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所以在新的课题研究方向上可以快速的启动研究,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发行,这样的研报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普遍不高、价值含量低;
当然,还有另一种状况就是,一些机构专门从事市场信息资讯类的工作,不出版专门的学术专著,他们的研究领域侧重于行业或公司的动态消息以及未来走势,这类研究报告通常数量多、更新及时而且比较贴近市场,但是由于信息来源较为单一或者梳理总结的能力欠缺导致此类研报质量并不高; 以上三种状态下的研报都有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所以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进行辨别。
在A股,研报一直都只对订阅者开放,普通小散和大多数股民无缘一见。去年5月份,上交所和基金业协会联合开发上证金融圈,对券商研究进行二次分发,研究产品的覆盖面开始迅速扩大,研报自此开始从象牙塔内走向了大众。据了解,在圈里,除了基金公司等专业机构,超过3/4的用户都是个人投资者。
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券商研报也迎来了大爆发。2015年全年,券商发布的研报数量超过14万份,比2014年整整多发了8万份。与之相对应,2015年的研报字数比2014年增长了320%,足足增加了11.79亿字。其中,仅2015年的下半年,券商发布的研报数量就超过了7万份,比2014年全年还多,这在2014年的时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研报的标题字数也越来越多,5年前,研报标题的平均字数是25.6个字,今年的标题字数飙升到了35.8个字,足足多了10个字。不仅如此,2015年研报的字数出现了10万字以上的“巨无霸”研报。
除了研报数量以及标题字数在5年翻倍增长之外,研报的作者数量和参与撰稿的机构也在不断增长。2015年参与撰文的分析人员达到5800多人,5年前还只有2000多人,2015年参与撰稿的机构是2010年的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