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有五行吗?
在现代汉语中,“字”往往被用来专指汉字,而“字母”则是指拼音文字的首尾声母或整个词的音节。但在古代汉语中,“字”“母”的概念没有这么清晰。古人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当然,现在的读音已经不再符合古代的读音了)——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里,“字”等同于“音节+声旁”。这种观点来源于东汉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做的注解: “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假借、草书、隶书也。……五者皆所以表音,今所谓文字。
假令东字,文从日作;西字,文从夕。此二字声相近,并置则误;加言为信,谓其语助。北字,文从中作;南字,文从目。此二字声属宫,并置则浊。其义各别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时候的汉字有两种造字法:象形和会意,这两种方法造的汉字是表意的,不能单独表示音;还有一种转注,可以表示音。还有六种用假借字的方法造的汉字,也是表意为用的。而“草书”“隶书”二个字则是字体的名称。古人认为,“笔划减少就形成了草书的字形”——实际上,草书是一种书写风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减省笔画的字体——那么,所有汉字的笔划都能简化形成草写字形。
既然能简化成草书,自然也可以进一步简化形成隶书的字形。古人认为,隶书是由草书简化成的——“今隶书亦称章草”。这样,古人就把“字”的概念扩大到所有的音节(包括音译的词语)加上声旁所构成的形声字,而以“六书”中的四种造字法所造的汉字视为正体。所以,“字”是有阴阳五行之分的。
比如《尔雅·释丘》: “丘一成为阜,再成为丘,三成为岱,四成为陵,五成为丘,六成为山……” 这里的“一”代表土,“二”代表火,“三”代表木,“四”代表金,“五”代表水,“六”代指任何五行。这反映了上古先民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说文解字·序》提到了这一点: “故分别部居不杂,舒布上下未烦。详察古今文字所由,不同凡远甚。……象形字,大抵人见日月光景气象之物,取诸生活,偶有所感,初莫知其理之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