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什么银什么成语?
心急如焚。
释义: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紧迫、急躁。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能不给,欲不择,如是者杀无道也,是亦天下之大解也。”宋朱熹集注:“言今之诸侯能~,救民于水火之中。”
造句:在焦急的等待中,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
“心急如焚”成语典故
《孟子·公孙丑上》:“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典故里的“此”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魏文侯,后人遂以“事半功倍”来表示做事得法,则费力小,收效大。
战国时,地处北方的中山国屡次被魏国欺辱,它在取得赵、韩两国的支持后,兴兵讨伐魏国。在中山国攻打魏国的邺城时,因魏文侯任用乐羊为将,率军死守邺城,致使中山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
中山君不甘心失败而力图雪耻,便去拜访大将司马寅。见到中山君后,司马寅便问起召见自己的原因。中山君说:“邺城是我国的心腹大患,你认为用多少人马才能够攻下来呢?”司马寅答道:“需要10万精兵可以破魏而拔邺。”
中山君听了觉得司马寅说的太多了,接着又问同去的屈侯鲋。屈侯鲋不加思索地说:“5千人足以。”中山君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不采纳司马寅的计策,而让屈侯鲋率五千人去攻击邺城。
屈侯鲋一到邺城就立即发起进攻,最终,因寡不敌众,被魏军打得大败而逃。
中山君因急于攻取邺城,没有采纳司马寅用10万精兵才可攻取邺城的意见,而轻信屈侯鲋用5千人便可夺取的意见,终于导致惨败。事倍功半:事情做得很多,付出很大的劳动,可收到的功效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