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向何方结局?

符永娘符永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美国电影大师大卫·格里菲斯将最后的2年时间投入《纽约客》杂志的一个项目——《人与风景》。这个系列片展现的是人类的居住环境在被无情地破坏,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人与风景》没有主演,格里菲斯客串解说。20年前,制片人迈克·斯旺曾想拍一部电影,题目就叫《人与风景》。不过,他没来得及完成这个计划就撒手人寰了。在好友的激励下,斯旺的遗孀珍妮特·斯旺-伯克继续了老公未竟的事业,而且,她找到了大卫·格雷菲斯——这位执导过《母亲》《教会》《党同伐异》等影片的电影大师。

《纽约客》的读者非常喜欢格里菲斯的这部系列片。可惜,这部片子没能像《党同伐异》一样取得全球性的成功。虽然没能风靡全球,但《人与风景》在法国却得了当年的狮身人面像奖——狮身人面像奖是法国电影学会专门为褒奖取得突破的年轻导演设立的一个奖项。虽然片子没有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但评审团却给格里菲斯发了这样一个奖杯:一把生锈的猎刀,上面还有一块锈结疤。这个奖的寓意很明显:这把刀既锋利又迟钝,既不完全是影片《人与风景》的主题,又隐隐与之有些关联。这是该片的情节,还是导演的大卫·格里菲斯的人生经历?或许两者都有。

作为默片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格里菲斯的一生就像他执导的影片《党同伐异》一样,分成了“巴比伦城”和“新伊甸园”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像。他的一生就是20世纪的电影历史: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和同时代的其他电影大师一样,格里菲斯的经历也相当惊人。

1899年,还是个孩子的大卫·格里菲斯就在马戏团里当过演员。随后,他尝试过跳舞、卖过玩具,还做过救生员。他的人生一直游走在失败边缘,在26岁时,格里菲斯才真正开始自己的生活。为了谋生,他给广播剧做场景布置,但那也仅仅维持了4个月。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

和许多同行一样,格里菲斯也很乐于接受新的技术。他认为,新技术应该被用于新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反对创新。于是,格里菲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彩色音轨、实景拍摄、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完美结合。这种新型电影的大胆创意让格里菲斯成了新闻界和电影界的公敌。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紧,而格里菲斯偏偏要在美国陆军监禁他6个月的时期里,拍摄一部讲述和平主义的战争片《党同伐异》。最终,影片上映时,片中的“和平主义”被翻译成了“无政府主义”。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制片人干脆把片中的“和平主义”直接去掉了,只在影片的结尾处打上了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那些为和平而战的人们。

《人与风景》与《党同伐异》很相似。二者都是以镜头纪录历史,而非单纯地追求艺术性。影片《人与人之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从1925至1959年的34年内,人类居住的环境,从高楼大厦森林变成了钢筋水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本身,其主题就是极为重要的生态问题。不过,当时的格里菲斯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