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站是指哪个站?
“上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宋。南宋初,宋高宗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同时,因为南宋时期长江以南各地生产力水平远不及北方,为了加强江南地区的统治,把两浙西路的治所在苏州的平江府升格为平江路,作为南宋行在中的一级行政区划,地位等同于杭州的浙西路。
元灭宋后,作为行在的平江路成为江南区的首都,称为“江浙行省”或“江东行省”。 “上海”“下海”等名称的出现与松江有关:宋朝时,松江下游一带已成陆,但上游地区依然江水滔滔,元明以来,洪水肆虐,往往泛滥成灾。 清康熙二十二十年(公元1681年),黄河改道北流,经苏北入海。
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了大片陆地,随后清政府于黄河故道两侧筑堤,形成“黄泛区”。随着黄河的改道以及两岸陆续垦殖,黄泛区的范围也在扩大,到清末已包括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和山东南部的大片土地。而位于黄泛区东南的松江府城(今上海市松江区的老城)也因水患不断,屡毁屡建。
到了清朝晚期,上海北部的淀山湖和青浦等地已经形成了大片的冲积平原,湖泊减少,河道逐渐淤塞。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吴淞江岸发生严重崩坍,松江府城陷入危险境地。于是有人上书朝廷,声称“淞江之滨,广聚商民。东达大场,西迄南翔,连村栉比,号为富庶。若将此处凿池引河,其利甚溥”[注]。意思是可以把上海的东北部挖填平整,作为良地利用,而且可以引来水源,消除旱情。
当时负责管理松江一带的官吏听说此议,立即奏请施行,并得到了批准。从此,松江府城的西北部被逐一削平,出现了今天上海的市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起源,应该是从本世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