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字五行属于什么字?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演变过程中,“龙”字的字形没有多少变化,一直是一个形状像“虫”的字,只是金文中加上了“象马齿交”的标志,即“ ”。 《说文解字》卷十上曰:“龙,鳞虫之精也,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出,秋分而人。从一,象蛇;从儿,像子生在儿上。” “一”在这里表示“分”的意思(参见《说文解字·一部》),表明龙在春分和秋分时能够出入于天地之间。“兒”指幼童,与“子”相通(参见《说文解字·子部》),所以“龍”字中的“儿”像幼小的龙形(参见马三俊《龙图翼窥》引《说篆》)。
许慎所说的这个形貌就像幼童的龙其实是龙的一个形态,而不是龙的通体特征或一般形象。其实从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龙的形象是虎须、蛇身、鹿角、牛耳、鱼鳞、鹰爪的组合型态(见图1),这与《说文解字》所揭示的本义相去甚远。这种多形复合型的龙是后世人们所见到的最普遍的龙形象了。 其实,无论是哪种文字,不管是甲骨还是钟鼎还是小篆,都没有将“虫”和“龙”连起来写的。只有到了明代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比如,明董其昌《容台别集》有言: 今之书家或无一笔似古人者,亦有处处学古人而不得处。若篆隶则必从唐碑入手,遂使龙虫飞走不类,此大不可也……尝见宋拓鲁公《道因法帖》,中有颜公书李少君《清庙歌》,有“凤皇翔兮雉鸡鸣,龙骧兮虬龙腾……”自“凫鷖”至此二十一字皆作虫字之形,非后人误写,乃当时自有正笔如此。吾故以为善学书法者,不必专宗一家,但取汉魏唐初人书深悟结构气息,而篆隶行草随作名家矣。 董其昌认为颜真卿书李少君《清庙歌》里的“凤凰”“蛟龙”等字都写成“虫”字模样,这其实是因为这些字的篆书形体原本就是如此。他因此主张学习书法不一定要专门模仿某一家,只要精通秦汉至初唐的书家们的笔法即可。不过我们当然不能照搬古人的写法来写诗作文或用今天通行的文字写作,而且我们现在也不可能见到汉魏晋唐以前的字了——除非是出土的简帛文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董其昌的话就得出结论说龙字本来就是虫字,或者说,把龙理解为虫子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