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别墅在哪?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燕园五小区。 作为在北京上大学、工作近20年的“土著”,我对北京大学还是相当熟悉的。不过我还没进过北大校园,我在圆明园附近居住(离清华很近),经常去清华溜达。所以,我对北大的认识大多来自与清华的对比。
下面这是清华的围墙和门。 清华的围墙是高大坚固的城墙一样的,大门很气派。(这个门其实一直开着,只是疫情期间没有开放)。
而北大的正门,在万柳小区附近。这是我上学期间出入次数最多的大门了。 这是一般学生进出最多的西门。这里可以乘公交,有超市,也有饭馆。如果从正门进入,可以沿着未名湖走一圈,挺不错的。
再来看看被称作为“北大豪宅区”的燕园五小区。这是内部的照片,网上找的,不太清楚。 燕园五小区位于北京中关村地区,东临清华大学,南接北京大学,是由北京大学建置并直接管理的住宅小区。其住宅多为学院式宿舍建筑,设计新颖,环境优美,是北大教师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园五小区的户型好像都是50多平的。 北大对老师还是不错的,除了工资、津贴、奖金之外,还有学区房——按学校行政级别分配宿舍或公寓,教职工子女入学也很容易。当然,对于教授的奖励就更多了,除了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证书之外,最有分量的莫过于“教授楼”的配给。能住上“教授楼”,可以说是很多大学教授的最高理想之一。
北大红楼,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名“北京大学第一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地方,也是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早期革命践行的地方。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8月落成,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美国学院派样式。
北大红楼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34米,建筑面积10 200平方米,地上四层(局部5层),地下1层。主要使用功能为教室、理化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演剧厅以及部分教职员工宿舍,可容纳学生2000人、教职员工200人。图书馆建在主楼正中四层,面积最大,书库、阅览室、理化实验室、教室和教职员工宿舍部分等都设有走廊相连,室内室外都有交通空间,平面、空间均十分通透,主楼东西两侧建有附属建筑。主楼立面采用红砖、红柱子,配以拱形窗券和大面积玻璃窗,使砖木结构的原貌清晰可辨,是北京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其正门入口处的一段道路被命名为五四大街。
红楼的平面、立面处理,沿用了通透的美国学院派手法,同时又运用了中国式勾跌和欧式拱券窗户,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风格。红楼的底层、二层、三层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最上面一层是图书馆。当时,这里设有文理科研究室,文科有中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印度、安南八个国别研究室,以及东方、西洋、语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伦理、教育、法律等11个分研究室。理科有地质、矿、动物、植物、天文、化学、心理、生理、物理、矿业10个研究室。正门门额上悬挂一方黑底镏金木质匾,上书“北京大学”四字,笔法苍劲浑厚。门两侧悬挂一副大学堂创办者、清末首任管学大臣张百熙手书的楹联:“相地因材,庭有幽花墀有兰;立言为教,旨存大学义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