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五行属什么意思?
《说文》:“挫,锐也。从刀,赞声”。也就是说,“挫”字的本义是削、刮的意思。《尔雅·释器》:“挫,磨也”。郭璞注:“凡物粗糙,欲令圆滑,须挫之以布。”这是“挫”字最古老的用法,引申开来,就是“打磨”“挫平”“挫骨扬灰”等意思。 “锉”字从石从挫,会意。《说文》:“锉,研也。从石,乍声”。段玉裁注曰:“以石研磨物者谓之锉。今之以斧斲木曰‘锉’者,误也。”可见,今天的“锉”字是从古代“挫”字的义项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估计古人用“锉”字来表示今天叫做“电钻”的工具——这个解释恐怕是最靠谱的。因为“锉”字在古文字结构里就是一个“石”字边一个“乍”(即“电”)字。 然而细审“锉”的字形,“石”和“作”似乎没什么关系呀!其实这里“石”是形旁,“作”是声旁,“石”和“作”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大概就是“形旁简化为声旁”的汉字演变例子吧。 那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个莫名其妙的“石”呢?原来在古代,人们把一种叫“砺石”(也叫“砺土”)的砾岩用来研磨玉器(也有说研磨墨汁的),因此“石”就沾染上了“磨砺”的意思。所以从“砥石”到“砥柱”再到“地质”都带着“石”字。可以说,“石”是个多义字。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也可引申为五种元素)相生相克而构成以及不断变化的,并以这五种物质(或元素)特性来归纳和描述各种事物的属性。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人们就认识到世界上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所谓“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内容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五行可以描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性能。
比方说树木是靠吸收土中的水份和养料而生长,木材中还含有易燃物质,因此木能化生火,称为木生火。再例如火能溶金,金属矿石也必须经过烈火高温进行冶炼才能生成,因此火能化生金,称为火生金。木的生长离不开土的滋养,火燃烧必然生成灰烬,灰烬当然属于土,金属是矿石经过高温冶炼才能生成,因此金属也必然归于土壤,可见木、火、金都是能生土的,所以说木、火、金均生土。木是因水分、养料、生长后才枯朽化土,所以水能生木,土是水之母;火的产生、燃烧都必须有风和空气,而空气只能存在充满水分的空间里,因此火是离不开水的,而且火为水所克制,所以水能克火;金属的矿石生长也离不开土壤,金是土之子,所以金星必然入于土中,因此土能克金。
由于木能生火,所以火是木之子,木是火之母,木星必然照临于火界;由于木被金克制,故金是木的仇家,木星必然冲于金界。其他均照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