誼字属于五行属什么?

郝浩伶郝浩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谊”字的五行属性,古代汉语中认为“谊”字的五行属性是水;现代汉语中有人认为是金,有人认为是木,众说纷纭,那么“谊”的五行到底属什么呢、 首先来看古人是如何认识的。 《康熙字典》中解释为“字从言,从义。义者,礼之正,故训以理。又仁也。《周礼》:五典曰孝悌,言人始立身,当由恩义所起。而《书·泰誓》:父子之道,天性也。言人之天性,惟父子宜敦此懿德(指“谊”)。又《春秋·僖公十五年》:晋侯使太宰狐偃来聘,称谢文公,能允恭克让,秉德不违,曰“我君谦,曰‘天子穆清’。又《礼·檀弓下》:殷人嘉生,礼之日劝。故谓之嘉生,言人能弘道,行此礼仪可也。

又《周礼·地官·掌客》:凡邦之大节皆有傧。又《春官·大宗伯》:邦国诸侯之宾,皆授之以帛,执帛以朝。又《夏官》:司礼,掌其尊彝。又《秋官·大行人》:王命三祀,典瑞锡币。注:锡,赐也。古者,祭祀用玉,以爵位为轻重。天子之爵九等,诸侯之爵七等。各以其数用玉,谓之锡。又《冬官·匠人》:堂高多少,应象五行之数;四阿重屋,五脊六兽,皆有据焉。

又《前汉·食货志》:孟春,乃选良民,以为里胥。又《后汉·百官志》:司徒,掌人民事。又《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厨膳羹汤。又《前汉·哀帝纪》:元寿二年正月辛未,太皇太后诏曰:旧仪,太子见皇帝,仪当谒庙。又上辛,用特牲牢。太子亲祠,太傅赞酌,少傅监酒。

又《楚辞·离骚》: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曼”字,《说文》作“蔓”,云:“蔓,延也。”“漫”本亦作“谩”,云:“谩,妄语也。”○按,以上诸字,文义俱同。《楚辞》者,屈原放逐之时所作。屈原忧国忧君,忠而无实,屡被谗毁,怀王听信谗言,放逐屈原。屈原放逐之后,所作歌诗。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闻相如之才,有琴瑟之美,使人谓相如曰:“文君愿得一男子,才貌双全,无如此琴者。”相如水至,诸邑皆贺,唯卓王孙不为。

又《礼记·檀弓下》: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又《中庸》: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笃行之。又《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又《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又善,善哉!

又姓,见《姓源》。 通过上面的引证,可以看出,古人认识“谊”字,一说是从言,二说是从义。今人认定“谊”的字形演变如下 据此,“谊”字,应该是以“言”为中心进行构形的。也就是说,古代的“義”或“誼”,都是从“言”“義”或“誼”。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義”或“誼”是从“言”旁来的,为什么不考虑“言”旁对“義”或“誼”的影响呢?为什么“言”旁与“義”或“詒”毫无关系呢?例如: 不考虑“言”的影响,“義”或“誼”的字形就变成了这样—— 把中间一横去掉,就变成“言”“義”了嘛,怎么变也是它。但是,这种变形是不合理的。因为古人造字是非常严谨的,不可能造成这样的错误。于是,古人就利用偏旁表义的规律,在“言”旁的位置上添加了一个表示意义的部首,形成了“言+義”或“言+誼”—— 这样,“言”旁就不影响“義”或“誼”的意义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