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大学是什么意思?
我们所说的大学,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大学概念可有很大不同,大学在各国是高等学府,但是,大学的概念却十分广泛,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综合性大学和专门性大学。在我国,有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建立的国家大学,也有各地方政府部门审批的省市大学。还有由企业,地方行政主体或宗教团体批准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学校,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大学一词指的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即使那些以培训某专业的人才为主的学校,一般的也称它们为大学。像我国的一些师范学院,虽以培养教师为主,也挂上了大学的牌子。但是,真正的大学应当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有较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有进行研究生培养的能力,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有着良好的师生风气。
而我们所说的大学之道,其实就包括了我国的三存学府,包括大学,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它们都是中国的高等学府,都是进行高等教学,研究,探索的高等学校。大学之道指的是的就是这一类学校的办学总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性质定位,目标定位。它包括学校的育人政策,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为本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制定了科研教学的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最初,“大学”这一名词是出现了典籍《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太学”。据考证这是西周时期的官厅,专门负责教育世子,也就是王子。但是这里的“大学”,与明清时代的“太学”却是两码事。因为明代以前,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官办为主,所以学校的形态主要为官方的培养“仕”的行为而服务,而明代末年,中国的教育开始走向世俗化,教育逐步的公开,平民也可以入学,所以开始有了太学,府学,县学等各种类型,各层次的学校。
但是直到清康熙年间,恢复朱子论理精义,设立科举八股文考点,书院散废,太学沦丧,中国的教育完全进入了君主的道统主义教育阶段。清未,中国的教育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运动,但是,无论是传统的书院,还是新兴的西式学堂,并未完成中国的教育革命。现代大学教育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在清末民初年间。《中华高等教育暂行法》颁布了专科制的法律准则,而且于北京大学首设文理学院。1914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深刻的教育改革,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界民主。但是,这样的学制与校规只实施了两年,就被席卷全国的战争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