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的结局是什么?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历代读者所喜爱。其故事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它的手抄本和书坊本早在明代就流传海外,是东方各文化发达国家较早接触到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近现代,有数十种文字翻译本与影视、戏曲、漫画版本行世。但此书有“六十一回”和“一百回”的不同版本,故事结局有异。
一百回本《西游记》于明代成书之后,随着其流传范围的扩大和读者的好评,逐渐取代其他本子成为通行本和善本,为后来的批评本和翻刻本所沿用。但对这种结局,如明代大文学家杨慎《丹铅总录》就记载其乡人彭大翼之说:“《西游》记,则过焉;多饰以妖幻之迹,使观者易入而难出也”。杨慎对《西游》“妖幻过焉”的批评或偏颇,但他指出了《西游记》以玄奘西天取经为载体,寄寓人生哲学,令人“入而难出”的寓言、哲理小说的特质。
实际上,一百回本《西游记》是通过玄奘取经的曲折历程,来象征人生历程。唐太宗“世之贞观”是个理想境界,在此境中,一切险山恶水皆荡然无存,在这里生活的人也没有疾病与灾难,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就是他与现实世界相隔绝的象征。
玄奘是应唐太宗的派遣而取经的,因此,这个理想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出发点。他取经回到长安,实际上也就是回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所以,他回到长安以后,就“大开普度, 共登彼岸”。唐僧师徒受封为大觉金仙实际上就是回归到了这个理想境界。一百回本《西游记》最后“真灵不散,待时加冠受职”的结句,其实就是对继续留在现实世界的孙悟空的暗示和期待 。这个期待与六十一回本《西游记》的结局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