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天地是什么?
“天”是指天上的星宿。中国古代用二十八星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空中位置的变化,用来确定时间,称做“二十四节气”。这跟现在地球公转有关。每移动一个“节气”,就增加一天,循环往复,直到年末“冬至”,周而复始。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在某个“节气”来临的早晨,天空中某颗星星就会出现,然后在整个白天和夜晚,随着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它在星空中的位置不停地改变;到了下一个“节气”,同样的一颗星星又会重新出现,如此反复。
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他们根据28个节气把整个夜空分成28份——其中12份叫做12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12辰再平均划分成360段,每一段对应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每一时段长度约为15分钟。这就是“十二辰”。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导致每年各季节以及每天各时刻太阳的位置都有变化。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非完全固定在某些日子,而是分别出现在相应的“节气”前后。
但无论太阳怎么运动,总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长期观测和实践,古人发现,当太阳运行到某一“节气”时,必定会有某种星宿(通常是北落师门)从东方天际出现(升起),然后又由西方天际没入(落下)。这样,人们可以根据这个星宿的出现和没入,确定每个“节气”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日期的增减。 “地”指大地所处的方位。中国人把大地分为四个方位,与“东西南北”相对应的是“四象”——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其中,前两个属于阳,后两个属于阴。
古人认为,一年之中太阳由南向北运动,到了夏至,就进入了“朱雀”的位置,也就是南方。所以,每年的“夏至”“冬至”就是农历五月和十一月,都发生在现代公历的6月22日和12月22日左右。随后,太阳慢慢进入“白虎”方位,即西方。所以,农历六月和十二月,分别在北京时间6月21号和12月21号左右,太阳由东向西移。
当然,冬至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短,气温逐渐降低,而夏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气温逐渐升高。过了“白露”,早晨和晚上就开始有凉意了;到了“霜降”,就要添加秋衣秋裤了;到了“小寒”和大寒,就要穿上棉衣棉裤了。 所以,“天气冷如狗,小雪纷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