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五行属什么寓意?
蔡字在五行中属木,读音为cài。 基本释义如下: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县一带;亦作“下蔡”。
2、姓。相传春秋时郑庄公的弟弟段被流放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后,他的儿子迁往蔡地,以蔡为名,建立蔡国。春秋时蔡国是楚国的附庸之一。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 另:指汉代诸侯王中的山阳公和国都的所在地——山阳郡。
文字来源:《五音集韵》 字形演变 出处 新编百家姓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封侯国上蔡,属于封邑地名为姓。据史籍记载,古上蔡位于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东南20公里处的北舞渡镇。 上蔡故城,又称故上蔡,是西周初年的周武王分封同姓诸侯国,以地在禹墟之下,故名上蔡。 关于上蔡的古迹,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大蔡村北有阳陵,西高土丘叫禹王庙。城东两里塔林岗,南有大寺柏树王。四门巷南是关帝庙,四门巷北是张仙祠。” 这七处古迹,今天仍然依稀可辨。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封臣蔡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记载,上古时期的蔡氏,最早的一支出自殷商,是纣王的叔父蔡仲。 周武王伐纣建立周后,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就把商朝的宗室子弟蔡仲封于蔡地,建立了蔡国,尊称蔡叔。周成王时期,蔡叔与管叔、霍叔一起参与叛乱,后被流放。
其后代在蔡国任官职,以国为姓。 蔡仲后裔的姓氏,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姓蔡;一种说姓仲;还有一种说是复姓蔡仲。三种说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其实,第三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姓氏的蔡仲来源于官职名称或爵位称谓,而姓蔡则是夏商周时期许多姓氏的本质含义。说蔡仲氏,则是指其人为卿士,或者为大夫,或者为武士,而不是指他的家族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田姓,出自秦灭晋后迁徙三晋百姓于皋狼,属于以居邑名为姓。据史籍记载,秦灭晋后,将原居住在皋狼(今山西文水县)处的民众迁徙到河内(今河南焦作市)。这些移民以原居邑名为姓,形成当地的姓田氏。西汉时期,有司马迁与河东平阳人李陵交好,二人皆有才华,且同为宦者,遂结为好友。汉武帝时,李陵应募从军,出征匈奴,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汉武帝大怒,要将司马迁治罪,司马迁甘愿受刑入狱。后人评价司马迁“直笔著书,有气节”。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撰写的通俗演义小说《水浒传》中有“田虎”之名,其形象便是出自这一历史事件。 第四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鲜卑贵族复姓,属于帝王赐姓。北魏时期,鲜卑族拓跋氏有一支脉改姓拓拔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命拓拔氏等鲜卑贵族姓氏皆依汉族风格修改,其中一支改为蔡氏。
得姓始祖 蔡仲(约公元前1158年—前1049年),姓姒,姒相之子,夏少康的孙子,字行父,谥昭侯 。他是春秋卫国人,也是蔡国的开国君主,史称蔡叔。 周初,周公东征胜利后,封武庚(商王帝辛的儿子)于商故地,号宋国,以奉商祀;同时,将殷商的忠贞大臣微子启封于宋国,称宋公。 后来,宋公死后,其弟仲雍继承兄位,并将国都由睢阳迁移至平邱。
自此以后,宋国又以平邱为国都,史称“宋平邱”。 宋平邱,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西南方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荀林父伐齐时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军队。 到了战国时期,魏惠王将虞地送给韩宣王,表示祝贺,史称“虞贺”。 秦统一天下后,设置砀郡,下辖二十多个县乡,舜的后裔无逸被封为此地的首任郡守。汉初设置砀县,隶属于豫州剌史部的梁国。东汉时期并入梁国。曹魏政权设徐州,梁国改属徐州。西晋时期徐州治所设在彭城。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建国称帝,定都长安,置司隶校尉,辖区包括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徐州归属司隶校尉部。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较稳定,所以南阳蔡氏在南方发展迅速。隋唐五代十国之时,沛郡蔡氏又兴盛起来。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板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了安置南下避乱的京兆世家大族,宋廷设立京兆府,管辖所在陕西地区的行政事务,并担任各地驻军的督帅。
宋朝灭亡之后,京兆府所属各地成为蒙古鞑靼汗国统治的范围,因此这部分血统纯正的西汉皇室后裔就沦为了蒙古人的奴隶。元朝统一全国后,建立户籍制度,规定人民一律以所居之地为姓。原来没有姓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都按其所居之地命名自己的姓氏。于是,京兆一带的蔡氏便成了曹氏。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富户凡拥有五十石稻谷以上的必须报官登记,称为“报粮”,以粮多者为富。
那些没落了的贵族后裔则以土地面积计算,如果拥有一百亩土地就算是一个小地主了,要缴税和承担徭役,称为“赋役”。到了清朝初期,这种风俗仍然盛行,直到雍正年间才废除。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蔡氏的繁衍地带主要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具体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和河北等地。
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腾飞,蔡氏人口开始大量向南方迁徙,重点是在江南的苏浙皖地区和华南的闽粤地区。台湾及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蔡氏族人分布。
如今,蔡氏族人在各省分布都比较均匀,尤其是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