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五行属什么关系?

苗紫喧苗紫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药物的性能可以分为五种,即“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之对应的还有“五劳”(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七伤”(怒气悲思忧恐惊悸)等等,这些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比较具体的概念了。

而所谓的“五行”,则是古人对自然界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抽象概括,以此作为万物构建的基本元素。 然后,再延伸到中医的用药上。古人发现,很多植物都是先有了种子再开花结果,比如桃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桃子;也有的是花和果实同时生长,如枇杷树,春夏开花,秋夏天成熟。于是就有了“有实之木,皮粗而肉坚”,指的是果实成熟的树木,其树皮往往粗糙坚硬。这种具有坚实果肉果皮的植物,大多味道厚重,归经沉稳,多用于滋补强壮,补益元气,可对应“金”;而“水”呢,则是指那些具有滋润作用的植物,它们的身体一般很柔润,比如蔬菜中的菠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于“木”呢,自然是指那些枝叶茂盛的植物了……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中医在用药的时候,能够大体上根据药物的五行属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类。例如治疗肝肾阴虚的枸杞子、熟地等,属于“水”药;治疗气虚的血红蛋白、党参等属“土”药;治疗热盛的金银花、连翘等属“木”药……而这样的划分方法,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看中医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这种五行属性归类的药品分类法。

当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药的“五行”归属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五行本身只是一种描述事物功能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种物理化学意义上的元素或者物质形态。而且,中医所说的“五行”,也不是西方人发现的“金木水火土”那五种元素。 但是,如果像西方医学那样,单纯地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去认识中草药,显然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还是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找到中医自身独有的特点,那就是五行学说——虽然它带有明显的朴素直观的色彩。

戴肇涵戴肇涵优质答主

五药在天成五气

气者,人神之精也;气旺神强,气衰神弱。五行之气,与五行之脏在天地间相应,在人身体相合。人禀受自然之气而生,自然界五气的功能,即是人身体五脏的功能。五行学说中把天地间的五气分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黄龙五神。

东方青龙木气,合肝胆二经。木主生发,青龙为东方之神,威德在木,生发向上,有生发之气,故归为风药,如薄荷、防风、柴胡等,有舒畅气机、升发阳气之功。

南方朱雀火气,合心小肠二经。火主热,朱雀是火中之神,主炎热向明,有热升之气,故归为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有温阳散寒之功。

西方白虎金气,合肺大肠二经。金主肃杀,白虎是西方金神,肃清白而威,有肃降之气,故归为燥药,如麻黄、大黄、芒硝等,有发散行滞之功。

北方玄武水精,合肾膀胱二经。水主寒,玄武是龟蛇合体之神,处污黑而沉静,有寒凝之气,故归为寒药,如羚羊角、石膏、寒水石,有清热凉血之功。

中央黄龙土精,合脾胃二经。土主沉降,黄龙是土中之神,黄中和而温厚,有和缓之性。中央亦可发升发之气,故药有二类,辛甘淡味者如茯苓、莲子等,有调中固本之功。苦味者如大黄、芒硝,有补中升阳之功。

五药在地成五味

五味者即辛甘酸苦咸,五味配五行。

金味属辛,辛散,归肺。有发表透疹,清热泻火,活血行气,润燥软坚,芳香化湿之功等。

木味属酸,酸收,归肝。有舒肝,疏肝,入筋,柔肝熄风,收敛固津之功等。

水味属咸,咸寒降,归肾。有入骨滋肾,软坚散结,凉血润燥之功等。

火味属苦,苦泄,归心。有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利胆通腑之功等。

土味属甘,甘缓,归脾。有健脾,补元气,补血,温阳之功等。

五药在脏腑成五动

五味合五脏,五脏各有特性、功能、所到之处等。味与脏相合,药物进入特定脏腑,随之脏腑运行,产生相应的功能。如:辛味属金,合肺,肺主降,肃清之性。辛味药物随之肺降,有走表行散之功。酸味属木,合肝,肝主升,生发之性。酸味药物随之肝升,有收敛固涩之功等。

五药在人成五变

药入人体,药物随着内脏功能运化,变化多种功效。如:麻黄之辛能发汗解表透疹,大黄之苦有泻心降火通腑,黄芪之甘能固表补气健脾升阳,五味子之酸能敛肺生津止泄,熟地之咸能滋补肝肾填髓,龟板之咸能入肾滋阴潜阳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