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五行中属什么?

惠振华惠振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道”字没有五行,但是含有四行。 首先,“道”由“辶”“首”“路”“曰”组成,而除了“首”外,其他三部分均含木、火、土、金的五行含义。 其次,“言”字意为言说与讲述,而讲述需舌头,故有土属性; “首”字,额为首,头为首,故有金属性。

道教以“三清”为最高神,其中元始天尊的形象是:“顶建四华盖,冠戴五明金,有九光流布”即有三层顶盖(表示天、地、人三界),头顶五彩缤纷的宝莲灯(表示五行),还有九道光晕(表示九宫)。 那么,为什么不是七曜、六十四卦等更符合科学的元素和阴阳系统呢? 因为道教不仅仅追求知识的广度,更需要追求的无疑是知识的深度——所谓“大道至简”,越简越好,越少越好,因为精则深,广则浅。 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定义的话,那就不叫“道”了。 而“德”就可以用特定的阴阳五行来表示:

因此从“道”到“德”,其实是一种升华或者说浓缩的过程。比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德的升华或浓缩的“水”,而不是道的升华或者浓缩的水。 如果把道比喻成计算机,那德就是这台计算机里的CPU。 所以《黄帝内经》才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而愚者则是相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其实就是对道和德的不同诠释和理解。

程起行程起行优质答主

孔子的易学,把《周易》中的天、地、人,与阴阳五行学说联系起来,在这个思想的引导下,孔子提出这样的观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周易》,天是乾、地是坤、风是巽、雷是震、水是坎、火是离、山是艮、泽是兑,所以,天地是易经的纲领,“乾坤定矣。”

而“卑高以陈”是指把卑微和崇高陈列出来,“贵贱位矣”是指这时尊爵、荣位就具备了。“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指事物运动与静止都是有规律可循,有其常态的,当运动超过常态变为静止,或者静止超过常态变为运动之时,就显出了刚健与柔弱、强与弱的区别啦!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说:八卦相荡,而六爻存乎坎。” 乾、坤二卦生出六子,分别是:震,坎,艮,巽,离,兑”,震上坎中。震为足,坎为耳,震为动,坎为声,所以震和坎合起来就是:动足之声听耳而入。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本意为田地的边际、方形,这里引引申为方术、方法。物,本意为杂,这里引申为物体、生物。分,本意为分别、区为别。这里的意思是说,根据方术和方法,把相似的东西聚集到一起,把有关系的东西区分开来。例如:乾为龙,坤为马等等。乾是天,有龙在天的气势;坤为地,地下有马在耕地。把吉凶区分开来,才能趋吉避凶,才能“出入无疾,无有险难”。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指追溯事物的起源,再返回来检验事物的归宿,才能透彻地理解生、死的规律,才能“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出入无疾,无有险难”。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所《系》也!”精气: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体的物体。《周易·系辞传》曰:“精气为物”。游魂:此指物化后的魂魄。《系辞传》曰:“游魂为变”。变:变化,变故。《韩非论·问辩》云:“物守官而物役之,不从感也,变化移易,不待可憎。”这就是说:当事物变化或发生变故时,精气神会离开本体而依附于他物,从而形成或大或小的魂魄(游魂)。这个魂魄虽不同于生前的神而为物神,但仍是事物变化的一种方式,仍属“有阴必有阳”的范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